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減肥科學2】你的大腦被「設計」成熱愛垃圾食物


 

🧠 大腦的古老偏好與現代陷阱:食物獎賞機制與超加工食品

在演化的長河中,人類大腦為了生存,發展出一套強大的「獎賞機制」,將高熱量食物與愉悅感緊密連結。這套機制曾是我們抵禦飢荒的利器,卻在現代食品工業的操控下,成為過度飲食的隱形推手。

🔬 演化的智慧:為何我們偏好高熱量食物?

在遠古時代,食物稀缺且不易取得。為了生存,大腦透過多巴胺系統,將糖、脂肪、蛋白質等高熱量食物與愉悅感建立連結。這種「獎賞回饋」不僅促進記憶形成,也強化行為重複性——讓我們在下次遇到類似食物時,更快做出攝取反應。

「幹得好,記住這種感覺,下次還要再吃!」——這是大腦的生存密碼。

⚠️ 現代陷阱:食品工業如何操控獎賞機制?

在食物過剩的現代,這套演化機制反而成為「過度飲食的引擎」。食品工業透過「黃金比例」(糖 + 脂 + 鹽)設計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精準觸發大腦的「歡愉點」(Bliss Point),強烈刺激多巴胺釋放,使人難以抗拒。

🎯 超加工食品的隱蔽設計:

設計策略說明
口感工程軟、滑、易吞嚥的質地讓人快速攝取,飽足訊號尚未傳達前已過量進食。
營養素剝奪缺乏膳食纖維與微量營養素,導致「熱量高但營養密度低」,身體持續發出飢餓訊號。

根據《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研究,肥胖者在看到高熱量食物時,大腦獎賞中樞活化更強烈,但實際進食後的多巴胺反應卻減弱,形成「吃得多但快樂感降低」的惡性循環。

🔄 循環的危機:吃得多,卻營養不足

UPFs 的設計不僅讓人「吃不停」,更可能導致「營養性飢餓」——即使攝取大量熱量,身體仍因缺乏必要營養素而持續感到飢餓。這種狀況會促使人再次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探索將興趣與知識轉化為價值

未來的你,將會感謝過去的你以及『 R 居誌 』|© 2022.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