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別把失智當成單一疾病:成因與預防:四大生活習慣守護腦健康


 

失智不是命中注定;雖然有些風險(基因)無法改變,但大量證據顯示生活方式能顯著影響風險與發病時間。把飲食、睡眠、運動與壓力管理當作日常投資,你正在為未來的腦力做長期護理。小改變,長期累積,效果可觀。

失智症預防互動指南

邁向預防性神經學的新紀元

失智症成因探討與全方位生活策略

引言:從迷思走向預防性神經學

失智症,這一日益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不僅僅是單純的記憶力衰退,而是一個由多重風險因子交織而成的複雜症候群。儘管過去大眾普遍將其視為不可避免的老化過程,但當代醫學與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已明確指出,透過有策略、有系統的生活方式干預,我們可以顯著降低罹病風險,延緩疾病進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某些病理變化。

根據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2024年的報告指出,高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來預防或延緩。

14項可改變的風險因子

  • 教育程度低
  • 高血壓
  • 飲酒過量
  • 肥胖
  • 聽力受損
  • 頭部創傷
  • 空氣污染
  • 糖尿病
  • 身體活動量少
  • 憂鬱
  • 吸煙
  • 社交孤立
  • 睡眠不足
  • 心血管疾病

要有效預防失智症,必須先理解其成因。不同於單一病因的傳統觀念,失智症被視為由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核心病理:從「清除」而非「生成」的角度看問題

傳統上,科學界認為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的兩大病理標誌物是β-澱粉樣蛋白(Aβ)斑塊和濤蛋白(Tau蛋白)。然而,長期的學術研究已發現,許多認知功能完全正常的人,其大腦中也存在Aβ沉積。這項發現引導了觀念上的重大轉變:Aβ的病理意義不在於其「產生」過多,而是在於大腦「清除」這些廢物的能力失衡。這將預防與治療的重點從「抑制生成」轉向「強化清除」。

大腦排毒系統:人體的「類淋巴系統」

你的大腦有個專屬的「排毒下水道系統」,稱為「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這個系統在睡眠時最為活躍,會透過腦脊髓液大量沖刷大腦,清除代謝廢物,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因此,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會直接導致大腦廢物無法有效清除,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失智風險。研究指出,類淋巴系統功能失調與多種全身性疾病緊密相關。這表明失智症不只是大腦獨立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表徵。

腸道-大腦軸線:被忽視的神經樞紐

腸道被譽為「第二大腦」,它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一個雙向的溝通網絡,這就是「腸道-大腦軸線」(Gut-Brain Axis)。腸道細胞和菌群能製造高達90%的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直接影響情緒、壓力反應與認知功能。不當飲食習慣會引發腸道發炎,破壞腸道屏障,形成所謂的「腸漏症」(Leaky Gut),這會讓細菌毒素和炎症因子滲入血液,甚至穿過血腦屏障,導致「腦漏症」(Leaky Brain)。

壓力荷爾蒙與神經健康

長期持續的壓力會導致皮質醇分泌失衡。當皮質醇長期過量,會引發慢性發炎、記憶力減退、焦慮和失眠,並加速老化。研究指出,長期壓力甚至可能讓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65%。

環境中的隱形威脅:黴菌毒素與鋁

  • 黴菌毒素:某些黴菌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黴菌毒素」(Mycotoxins),這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物質。它可能隨著食物或居住在潮濕、發霉的環境中進入人體。
  • :雖然「鋁鍋導致失智症」的說法已被證實為誤解,但最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鋁成分與阿茲海默症早期出現的濤蛋白纏結在位置上存在關聯。

本資訊僅供參考。如需醫療建議或診斷,請諮詢專業人士。

探索將興趣與知識轉化為價值

未來的你,將會感謝過去的你以及『 R 居誌 』|© 2022.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