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豪華農舍夢破碎?興建農舍的法規、資格與買賣風險解析🔊


實現您的田園夢想?農舍!


您是否也曾夢想,退休後能在宜蘭或花蓮的廣闊農田裡,擁有一棟金碧輝煌的透天別墅,養雞餵鴨、享受田園風光? 這種在農田裡拔地而起的豪華農舍,正是許多人嚮往的退休生活。
豪華農舍是夢想還是陷阱?本文解析興建農舍的法律規範、申請資格農地使用限制。深入剖析農舍買賣法律風險,避免您的農舍夢變成一場空。


農舍資訊瀏覽表單

農舍資訊指南

1. 什麼是農舍?它最初的用途是什麼?

農舍是指在農業用地上興建的建築物。它最初的設計目的是作為存放農具、肥料,或是供農民臨時休息的場所,本質上與農業經營活動(如耕種、畜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建造農舍必須符合政府訂定的相關法規和條件。

2. 一般人可以購買農地並興建農舍嗎?有哪些主要條件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農地,但並非所有人都能興建農舍。為了防止違章工廠或非農業建築物的出現,政府在《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第1項中規定,只有「農民」才能取得興建農舍的資格

主要條件限制包括:

  • 農民資格:需符合以下任一條件:擁有農保、健保類別為第三類(農會投保)、或檢附農業生產相關佐證資料(如農業經營計畫書及過去2年的農業經營實績)。
  • 年齡:申請人需年滿20歲或已結婚。
  • 土地面積與持有時間:農地面積不得小於0.25公頃(約756.25坪),且申請人的戶籍所在地及其農業用地需在同一直轄市、縣(市)內,並取得土地及戶籍登記皆滿2年
  • 無自用農舍:申請人名下不能有其他自用農舍。
  • 農業使用:農地必須確供農業使用,且不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1月28日《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前取得農地的「老農」,不受面積大小與持有時間等新法規的嚴格限制,申請條件相對寬鬆。

3. 農舍的興建面積和高度有什麼限制?都市計畫區內和非都市計畫區有何不同?

農舍的興建在建築面積和高度上都有嚴格限制,以確保其符合農業需求且不脫離農村風貌。

  • 建蔽率:農舍建築面積不能超過該宗農地的10%
  • 高度限制:
    • 都市計畫區內的農業用地:農舍高度不能超過4層樓或14公尺高
    • 非都市計畫區的農業用地:農舍高度不能超過3層樓或10.5公尺高
  • 總樓地板面積:
    • 都市計畫區內的農業用地:不能超過660平方公尺(約200坪)
    • 非都市計畫區的農業用地:不能超過495平方公尺(約150坪)
  • 最大基層建築面積(非都市計畫區):不能超過330平方公尺(約100坪)

此外,一塊已申請建造農舍的農地,其剩餘90%的土地(無農舍建物部分)不能再申請興建農舍。

4. 什麼是「老農配建」?這種方式有什麼風險?

「老農配建」是一種常見的作法,指利用在2000年1月28日《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前取得農地的「老農」名義來申請興建農舍,因為老農不受新法中較嚴格的土地面積與持有時間限制。通常操作方式是,買方(不符合新法興建資格者)與老農約定,由老農協助申請並興建農舍,待取得使用執照後,再將農舍連同農地一併過戶給買方。

這種方式的主要風險在於,多數法院(包括地方法院、高等法院乃至最高法院)均認為「老農配建」本質上是為了規避《農業發展條例》的強制規定,因此此類買賣契約可能被認定為無效。一旦契約被判無效,買方可要求退還買賣價金,而賣方(老農)則要求退還農地,導致買方的「農舍夢」最終一場空,並需承擔過程中產生的時間、勞力、金錢成本,甚至可能陷入官司糾紛。

5. 農舍除了單棟興建,還有其他種類嗎?

是的,除了單棟的「一般農舍」(由新農興建)和「老農配建」外,還有「集村農舍」

  • 集村農舍:根據《農業發展條例》規定,沒有自用農舍且需要蓋屋的農民,可以申請以「集村」方式興建農舍,但起造人必須是20戶以上。這意味著20個或更多的農民同時提出申請,在佔農地總面積10%的「農建農地」上共同興建20戶以上的透天厝社區(高度限制在10.5公尺以內),其餘90%的「農用農地」則可座落在建築基地旁或附近鄉鎮。集村農舍相較於一般農舍,申請上可能較為簡單,且可統一發包,興建成本可能較低,但缺點是需要至少20人才能申請。

6. 興建農舍後,農地和農舍的使用有什麼規定?可以隨意轉作其他用途嗎?

興建農舍後,農地和農舍的使用有嚴格規定,不得隨意轉作其他非農業用途

  • 農業用途:申請人需證明土地用於實際農業生產,例如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或其他與農業相關的活動,並可能需要定期的土地使用監察。
  • 禁止分割買賣: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之4規定,農舍應與其坐落用地「併同移轉或併同設定抵押權」,不能分割買賣或設定抵押權。
  • 稅務規定:農舍若改作營業用途將視為使用變更,自次年起改按一般用地課徵地價稅;農舍作為自住可適用自用住宅稅率,若改作出租或營業用途則依非自住房屋稅率核定。農地若符合農業使用規定,移轉給自然人可適用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且原則上可免徵房地合一稅,但農舍本身不適用這些租稅優惠。
  • 民宿經營:過去有些人會將農舍經營民宿,但現在政府對此管制趨嚴,除非在風景區或休閒農業區內,且基地面積達1公頃以上等符合相關規定,否則一般農舍已難以取得民宿經營許可。

擅自將農地或農舍轉作非農業用途,可能面臨罰款、補稅,甚至拆除違法建築物的風險

7. 申請興建農舍的流程大致是怎樣的?

申請興建農舍的流程涉及多個步驟和單位:

  • 申請資格審查:由申請人填具申請書並檢具相關文件,向當地縣(市)政府(如農業處)申請興建農舍的農民資格審查。
  • 會勘與書面審查:政府會邀集相關單位、學者專家進行會勘,並辦理書面審查,檢核是否符合興建農舍的資格條件。
  • 實質審查:政府組成專案小組進行實質審查,評估興建農舍的需求(合理性及必要性)、農業經營實績、產銷計畫以及是否影響農業生產環境等。
  • 核發資格函:審查通過者,核發准予興建農舍的資格函,申請人需在一年內向工務處建築管理科提出建照申請。
  • 建照申請:取得農舍資格函後,備齊土地證明、農業生產證明、建設計畫書等文件,向當地建設主管機關申請建造執照。
  • 規劃許可:申請必須通過土地使用變更或建設許可。
  • 施工與使用執照:取得建照後才能進行施工,完工後需申請使用執照。

在整個過程中,還可能需要申請農業許可使用、道路養護證明、擋土牆完工證明書等多項文件。

8. 在農地買賣和農舍興建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的亂象和潛在風險?

農地和農舍市場存在一些亂象和潛在風險:

  • 「假農舍真豪宅」:許多人購買農地並非真正為了農業生產,而是為了在田園中建造豪華的透天別墅,享受田園風光。這些「農舍」往往與農業經營脫節,僅作居住或度假用途。
  • 規避法規的行為:例如利用「老農配建」來規避新版《農業發展條例》對新農的嚴格限制,這種行為可能導致買賣契約無效。
  • 「資材室」冒充農舍:有些不肖建商會將面積在13.61坪以下的農業設施「資材室」當作農舍販售,並宣稱不需申請建築執照。然而資材室不得作為居住使用,且仍需依法申請容許使用,違法開發將面臨高額罰鍰。
  • 農地價格飆漲與「建地化」:由於投資客和退休族群的湧入,農地價格不再取決於土壤和水質,而是地段優劣,導致農地價格非理性上漲,進而出現農地「建地化」現象,擠壓真正的農業空間。
  • 違規使用與環境破壞:農地上出現「農地種電」(非所有都違法)、「農地工廠」等違建,排放廢水,破壞農業生態,影響農業發展。
  • 政府執法不嚴與資訊不對稱:部分亂象歸因於地方政府執法不嚴,以及市場上投機份子利用資訊不對稱,將非法農舍以低廉價格販售給消費者。

購買農地和興建農舍前,務必仔細查證相關法規,了解潛在風險,避免因投機心態而蒙受巨大損失。

探索將興趣與知識轉化為價值

未來的你,將會感謝過去的你以及『 R 居誌 』|© 2022.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