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法定夫妻財產制下,不動產歸屬與剩餘財產計算?


🔊點我聽🎵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婚後房產的「隱形分配」:為何繼承房租金也要分一半?

前言:釐清房產歸屬,保障婚姻中的共同努力!

在處理離婚或繼承案件時,「房子到底算誰的?」是最常引發爭議的核心問題。這不僅是「登記名義人」的問題,更關鍵在於雙方婚姻的財產制度。地政士帶您深入了解「法定夫妻財產制」的實務重點,尤其針對「婚前買房、婚後還貸」的灰色地帶進行解析。

一、法定財產制的核心觀念:夫妻各自所有

只要夫妻雙方沒有另外簽訂契約約定財產制(例如共同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法律就會自動套用「法定夫妻財產制」。

這個制度的核心精神是:婚前的財產歸婚前所有,婚後的財產各自所有、各自管理。法律並不會因為結婚,就認定所有財產都屬於共同共有。

因此,判斷房產歸屬,首要看的是「資金來源」與「取得原因」,而不是單純的登記名義。

📋 判斷原則:房產歸屬與剩餘財產計算對照表

取得時間 資金來源/原因 房產歸屬 是否列入剩餘財產計算
婚前取得 婚前資金 個人婚前財產 ❌ 否
婚後取得 婚後收入 個人婚後財產 ✅ 是
婚後繼承/受贈 他人贈與或繼承(無償取得) 個人特有財產 ❌ 否(但孳息算婚後財產)
婚前房、婚後還貸 婚前買房、婚後共同還貸 房子仍屬婚前房產 ✅ 部分是(婚後還款價值

🏷️ 實務案例一:婚前買房、婚後還貸的「灰色地帶」

案例情境: 阿明結婚前買預售屋(登記名義人為阿明)。結婚後,阿明與太太小芳以婚後共同收入持續繳納房貸十年。離婚時,小芳主張房子應有她一半的權益。

實務分析:

  1. 房屋本身是婚前取得,法律上仍屬於阿明的婚前財產(不列入剩餘財產分配)。
  2. 然而,婚後用共同收入(即阿明或小芳的薪水)繳納的房貸,屬於婚後財產的減少或投入
  3. 法院會認定小芳可以針對「婚後還款所累積的價值」請求剩餘財產分配。

👉 結論: 房子名義仍屬阿明,但在計算剩餘財產時,小芳可請求針對「婚後還款的實際本金累積價值」進行分配。這兼顧了婚前財產保障與婚後共同努力的公平性。

二、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計算公式與房產價值認定

當婚姻關係結束(離婚或死亡)時,依《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夫妻可以請求剩餘財產分配。原則上是:比較雙方婚後的財產淨值,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請求對方給予差額的一半

✅ 計算公式:釐清「淨值」概念

剩餘財產淨值 = 婚後財產總值婚後債務無償取得財產(繼承、贈與等)

(若計算結果為負數,則以零計。)

重點: 只有「婚後財產」才列入計算,且必須減去債務,算出真正的「淨值」。

🧾 房屋價值怎麼算?殘餘價值法

實務上,計算房產價值時,我們不採計當年的買價,而是採用現時市價減去負債的「殘餘價值」計算:

  1. 例如:房子目前的市場價值為 $1,500 萬
  2. 但房貸(負債)尚有 $1,000 萬未還清。
  3. 則該房屋在剩餘財產計算中只列入 $500 萬元($1,500萬 - $1,000萬)。

這樣的算法能更貼近現時的財務狀況,確保分配的公平性。

三、兩大排除項目:哪些房子不列入剩餘財產分配?

根據民法規定,有兩類財產,即使是在婚姻關係中取得,也不能列入剩餘財產分配的範圍,因為它們不屬於夫妻共同努力的成果:

  1. 繼承所得財產: 繼承自親人遺產的房屋。
  2. 贈與或其他無償取得的財產: 例如由公婆或娘家無償贈與的房屋。

🔔 特別注意: 雖然房產本體不列入分配,但如果這類房子在婚後產生了租金、利息或其他的「收益」(孳息),則收益部分仍屬於婚後財產,必須列入剩餘財產計算!

四、防止惡意脫產機制:「追加計算」制度

為避免一方在婚姻關係消滅前惡意減少或隱匿財產,企圖少分給對方,《民法》設有「追加計算」的規定。法律不會讓脫產行為得逞。

🏷️ 實務案例二:離婚前脫產被「加回來算」

案例情境: 阿娟在與先生談判離婚前一年,將名下一間市價 $800 萬元的房子,以明顯低於市場的 $300 萬元「賣給」自己的弟弟。先生主張這是脫產行為。

法院判定: 法院認為該筆交易缺乏合理性,認定阿娟「有減少剩餘財產分配額的意圖」,因此將該房產的原市價 $800 萬元追加計算回去。這意味著,即使房子已經過戶,計算分配時仍需將該價值加回去重新計算一次差額。

🟢 重要提醒:

  1. 婚姻關係消滅前 **五年內** 的不當處分行為,都有可能被法院視為脫產。
  2. 不當處分包括:低價出售、無償贈與給親友等「有減少剩餘財產分配額意圖」的行為。

五、地政士提醒:稅務優惠與登記實務重點

若剩餘財產分配的結果涉及房屋所有權從一方移轉給另一方,屬於《土地稅法》規定的特殊移轉,享有稅務上的優惠:

  1. 免徵契稅與印花稅。
  2. ✅ 土地增值稅:依《土地稅法》第39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不課徵(實務上常稱為免徵)。

💬 小提醒: 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時,**必須附上法院判決書或調解成立書**,並在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時向地政機關提出。若文件不齊全或程序有瑕疵,仍可能被錯誤課徵。

法院判決與登記的關係:有判決 ≠ 已過戶

剩餘財產分配經法院判決後,實際完成過戶登記仍是必要的步驟。主要分為兩種判決類型:

  1. 形成判決: 例如判決確定夫妻共有關係消滅。此類權利在判決確定時即生效,但仍須登記才能對抗第三人
  2. 給付判決: 例如法院命令一方將房屋過戶給另一方。**須完成登記後,所有權才真正移轉**。

地政士強調: 即使取得了法院判決書,也必須要向地政機關申請辦理過戶登記手續,房屋所有權的移轉才算真正完成,能合法對抗任何第三人。

六、總結:地政士小結與實務建議

在法定夫妻財產制下,房產的歸屬絕對不是單看「登記在誰名下」這麼簡單。真正要釐清的關鍵在於:

  1. 取得時間: 婚前還是婚後?
  2. 資金來源: 婚前資金、婚後收入、還是無償取得(繼承/贈與)?
  3. 婚後貢獻: 房貸(債務)是在婚後用共同收入還款的比例有多少?

📎 實務重點快速整理:

  1. 法定財產制下,夫妻各自所有、各自管理。
  2. 只有婚後財產淨值才納入剩餘財產分配。
  3. 房屋價值計算公式:市價-房貸=殘餘價值
  4. 無償取得財產(繼承/贈與)排除分配,但其孳息(例如租金)仍列入計算
  5. 婚姻關係消滅前五年內的惡意脫產行為,會被法院追加計算回來
  6. 剩餘財產移轉的房屋享有免徵契稅、印花稅與土地增值稅的優惠。

💬 結語: 懂制度,才能真正守護自己的權益。不論您是準備步入婚姻、或正處於財產重新分配的階段,請務必保存好所有購屋、貸款、轉帳等金流證據文件。這些資料不僅是「證明權益」的依據,更是未來避免糾紛的最佳防線。若遇複雜情況,務必諮詢專業地政士或律師。

🧩 延伸閱讀建議:

買房用誰的名字,對剩餘財產分配有何影響?核心權益問答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相關法令規定及適用條件可能因個案而異。若涉及法律稅務或交易等重要決策,請諮詢專業人士或主管機關。

探索將興趣與知識轉化為價值

未來的你,將會感謝過去的你以及『 R 居誌 』|© 2022. 技術提供:Blogger.